耳朵上有缺口代表什么?
我是来做科普的,不要乱说…… 耳廓(the auricle)是覆盖着皮肤的小器官,位于头部两侧,有保持外表、吸收声波和引导声音进入中耳的作用。每个耳廓都由软骨和肌肉构成,并有一层薄薄的表皮覆盖,具有感受外界声波的功能。这些结构使得耳廓能够随声音的方向改变而移动,从而将声音放大并准确地传递到鼓膜上。虽然每个人的耳廓在形状和大小上都各不相同,但基本功能是一致的。
耳廓上的缺陷分为先天性(presentation at birth)和后天性(de novo)两种。先天性缺陷指婴儿出生时就存在的生理缺陷;而后天性缺陷是由于外伤或感染等引起的损害,多在出生后数周甚至数月内出现。无论哪种类型,如果缺陷较严重,都可以影响听力甚至导致失聪。不过,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听力损失是由于传音和感音系统出现先天性缺陷所致[1]。也就是说,大多数耳朵上有“缺口”的人,可能并不是因为“缺口”导致了他们听力受损。
那么,这个“缺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专业,需要动真格来解释了。首先从解剖结构上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和中耳(middle ear)。我们的听觉是由位于头部的听觉神经系统(auditory nervous system)处理的,而声音在外耳道和中耳腔内的传导,主要是依靠分布在鼓膜(tympanic membrane)上面的神经末梢感受到振动而产生电信号通过细胞间连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传到中枢系统的听觉皮层(auditory cortex)来完成的。
一般来讲,只有声音到达了足够强度时,才会触发听觉神经产生电信号。此时,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 of the inner ear)产生的动作电位会在神经纤维传送下形成脉冲式电信号沿着传导通路一路往前走。当然,这个过程是受大脑控制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耳廓对于声音传导的意义。可以看到,声音由外耳道进入鼓膜时,第一个受到刺激的耳部结构就是耳廓(图1a)。这是因为耳廓上有不少神经末梢,并且是听觉传导通路上最早接触到声音刺激的结构之一。我们可以理解为耳廓上的神经末梢将声音的刺激放大并传递到了后面的结构。所以,如果耳廓上的神经末梢或者它的传输路径有任何结构上的缺失,就可能导致感知障碍。 但是,我们要注意,尽管很多动物的耳廓都有集束状的听觉神经(tapetum)存在,但这个结构的生理作用目前在人类身上尚不明确[2]。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它是听觉所必须的结构。有些学者认为耳廓上的小坑其实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哺乳动物需要对侧耳廓能听见来自相同一侧的声音,因而无法选择有集束状听觉神经的耳廓,因为这样的话,一只耳朵听到的话另一只也会听到,从而导致危险。人类的耳廓没有集束状的听觉神经其实是一种“废用性缺失”(atavistic disappearance) [3-4]。
总之,耳廓上的小坑是否真的会造成感知障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